东北亚外语研究

专题研究:抗战语境下东亚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 学术主持人语

    牛林杰;

    <正>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实行的侵略扩张和殖民政策,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面对日本的对外扩张和侵略,东亚各国人民奋起反抗,浴血奋战,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抗日乐章。从东亚抗日叙事的视角出发,深入发掘和整理二十世纪东亚各国的抗日叙事文献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可从东亚文学史的角度为阐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等历史史实提供依据。

    2025年03期 v.13;No.50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战烽火中的在华日本反战戏剧:觉醒、抗争与回响

    牛林杰;王丽媛;

    抗战时期,在华日本反战戏剧以其独特的跨文化实践成为凝聚国际反战力量的重要载体。以鹿地亘为代表的日本左翼文人及觉醒战俘,通过组建反战同盟,以戏剧创作与演出为武器,揭露战争对中日民众的双向伤害。反战戏剧以苦难叙事、悲剧叙事与反战叙事为核心,深入解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同时,凭借日语演出与同源文化优势,在瓦解日军心理防线方面成效显著。另外,还通过揭示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增强了中国民众的抗战信心,推动了中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作为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抗争实践,其在华创作与演出生动地记录了日本反战力量的觉醒历程,填补了日本本土战时反战文学的断裂带,为东亚反法西斯斗争史提供了具有跨国视角的诠释。

    2025年03期 v.13;No.50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来华日本反战文人与朝鲜志士的交流及反战书写

    韩晓;

    抗战期间,绿川英子、鹿地亘等日本文人曾深入中国从事反战运动,成为东亚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大量原始文献,系统地梳理了他们与在华朝鲜抗日志士之间的交流,揭示了东亚反法西斯运动中一段鲜为人知的交流史。通过对日本反战文人在具体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在场性书写的深入分析,发现他们不仅审视并重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也在呼吁日本士兵反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为理解东亚各国反战运动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彰显了东亚反法西斯联合阵线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2025年03期 v.13;No.50 13-2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舒群笔下的在华流亡朝鲜人的抗日书写

    汤振;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流亡作家舒群创作了《没有祖国的孩子》《邻家》《海的彼岸》等一系列在华流亡朝鲜人抗日题材小说,展现了对在华流亡朝鲜人抗日问题的深切关注。本文基于这些文本,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批评等角度入手,考察舒群所塑造的多元化的在华流亡抗日朝鲜人形象,分析文本所蕴含的中朝民族认同与联合意识,探究舒群个体流亡经历与其在华流亡朝鲜人抗日题材小说创作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舒群笔下此类题材小说的内涵、时代价值及其作者创作的内在动因。

    2025年03期 v.13;No.50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中国报刊中的尹奉吉形象研究

    李珂;

    1932年虹口公园爆炸案发生后,中国报刊上涌现出大量与尹奉吉相关的文本和图片资料,承载着国人的历史记忆与抗争呐喊。本文结合抗战时期的特殊历史语境,考察中国报刊对韩国义士尹奉吉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通过分析相关新闻报道、图片资料及叙事策略,本文探讨了报刊如何借助抗日话语动员、革命精神宣扬及流亡者身份建构等方式,塑造尹奉吉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建构既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下的舆论动员逻辑,也反映了中韩两民族联合抗日的深化和发展。本文不仅为理解抗战时期的媒体宣传与集体记忆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中韩联合抗日的历史研究补充了重要案例。

    2025年03期 v.13;No.50 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抗战时期金若山的中国体验与抗日书写

    吴欣颖;

    金若山作为韩国独立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于1916年至1945年在中国流亡期间,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与思想演进,从个人暴力抗争转向组织化武装斗争,成为跨国革命者的重要代表。他领导成立义烈团、朝鲜义勇队等抗日团体,积极投身中国抗日战场,并与国共两党建立密切合作。金若山撰写了大量的抗战文章,发表于《新华日报》等刊物,揭露了日本“东亚共荣”的殖民谎言,以朝鲜亡国史警示中国,并构建了“中韩兄弟之邦”的革命叙事。其文字实践不仅解构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话语,更通过记录战场协作、赞颂中韩友谊,推动了东亚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金若山的中国体验与书写实践,彰显了中韩民族共御外侮的共同体精神,为跨国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了思想与行动范本。

    2025年03期 v.13;No.50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现代语言学研究

  • 日本政治话语的词汇隐喻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曹金波;姜迎新;赵丽君;

    政治隐喻作为思维的表征和概念的高度概括,影响政治目标的实现程度。本文针对日本国会议事话语,融合物性结构、概念整合和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建构分析模型,剖析政治话语中词汇隐喻的概念化过程。研究发现,日本政治话语的隐喻实现方式多由名词性词汇构成,通过名词的角色功能实现概念输出和心理空间整合,从而完成国会议事语境下的话语意图传递。本文结合文本和社会语境对名词性词汇隐喻进行批评认知研究,旨在阐释隐喻在日本政治话语生成、理解和认知机制中的功能和作用,以期为日本政治话语研究提供语用学视角的补充。

    2025年03期 v.13;No.50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日现行刑法典的法律用语对比研究——以“处”“罚”为例

    邓牧;吴文杰;

    “处”“罚”二字是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也是法律条文和法律文书中的常用字。本文以中日现行刑法典中“处”“罚”及相关同形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语文词典的释义调查、法条相关用语用例统计及日本刑法典汉译的梳理,研究表明“处/処する”在“单处一刑”“多刑选一”“多刑并处”三种情况下用例数较多且用法固定,除“单处一刑”的情况外,中日表述并不完全对应。“罚/罰する”在刑法典中用例较少,且中日用法和翻译差异较大。以受事宾语为切入点对比分析“处”与“罚”,明确了在中日刑法典中“处/処する”为量刑用语,“罚/罰する”为定罪用语,“处罚”为执行用语的区别。

    2025年03期 v.13;No.50 6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语料库的中韩涉疫小说情感主题比较研究——以《花冠病毒》和《我要活下去》为中心

    刘健;朱伟;

    疫情相关题材的文学伴随新冠疫情的爆发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中国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和韩国作家金琸桓的《我要活下去》是两部颇具代表性的涉疫纪实小说。本文在构建《花冠病毒》和《我要活下去》两部作品文本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花冠病毒》和《我要活下去》两部涉疫小说的高频词及情感词,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叙事母题。高频词统计结果显示两部作品从不同的叙事母题、叙述方式,聚焦于严峻的疫情现场。而进一步的情感词统计结果显示,两部作品中表达积极、向上、乐观的词汇出现频次较高,从而展现出作品中人物应对疫情的坚定信念和带给读者的正能量共情空间。由于时代不同、国情差异较大,两位作家虽然从不同视角描述了民众在疫情中经历身心考验的场景,但共同展现出了危急历史状况下国家与民众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信心与积极情感主题,丰富了疫情文学的历史版图。

    2025年03期 v.13;No.50 82-9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东北亚社会文化

  • 加藤繁对中国经济史及“纯经济现象”的开拓性研究

    王向远;

    加藤繁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奠基者,在日本东洋学家、东洋史学家中独树一帜。他在中国古田制、中国货币史两方面的研究中探赜索隐、见微知著,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古代经济活动的场景与过程。他提倡的“纯经济现象”的研究,在模式方法上既不同于此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学史”,也不同于“经济思想史”,是以彻底的文献实证法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的研究,形成了纯粹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模式。加藤繁的研究填补了同时期及此后中国学界的空缺,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其代表作《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国经济史考证》及相关论文被陆续译介到中国,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13;No.50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外语教育与策略

  • 数字给养:技术赋能外语自主学习的新途径

    李晓博;申宇;

    当前以AI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赋能外语自主学习的研究获得了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生态给养理论,提出“数字给养”这一整合概念,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外语学习者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自主学习的问题,这是区别于既有研究,从“融合技术”的视角探讨外语自主学习的重要尝试。依据本文调查研究的结果,学习者在课外积极利用种类繁多的数字化技术,构建个性化的、以“工具——平台——媒介”为中心的数字生态学习系统。随着学习的深入,该系统不断向外延展,形成生生不息的数字给养。该系统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学习效率,并使知识“破界”和爱国意识的提升成为可能,也验证了“数字给养”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特质,契合了当下新质生产力创新思维下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为未来的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03期 v.13;No.50 10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翻译学研究

  • 日本《改造》杂志对《论持久战》的译介及其反响

    王帅;刘妍;

    毛泽东《论持久战》问世后,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强烈反响,也很快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同年即出现了多种日文译本。本文以日本最早刊出的《论持久战》节译本(《改造》版)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该刊译载此文的背景与过程、译文与中文原文的差异及其在当时日本所产生的反响。研究发现,该译本着重呈现了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及持久战战略指导方针等内容,却有意遮蔽了对日本不利的部分。该译本发行后受到了多方的关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本研究为探讨中国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v.13;No.50 11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