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外语研究

专题研究:区域国别研究

  • 学术主持人语

    张蔚磊;

    <正>在全球化深度演进、国际交往与合作愈发紧密的时代语境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洞悉世界格局、增进国际理解与协作的关键学术领域,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一方面,它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依据,能帮助我们精准把握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本期栏目聚焦“区域国别研究”,精心遴选五篇具有学术深度与创新价值的论文。这些论文从多维度深入剖析区域国别学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发展路径。在学术体系建设上,完善了学科理论框架,明确了研究范畴和方法;在实践应用中,为高校人才培养、政府决策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论支撑。它们是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将有力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融入世界贡献智慧。

    2025年01期 v.13;No.48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实现区域国别学的使命?——基于《区域国别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的分析

    张蔚磊;李琳;

    本文综合分析了2024年发布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提出了区域国别学将担负起的两大使命——政治使命和学术使命。首先,分析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如语言技能、问题意识、实践调查和家国情怀等,分析了区域国别研究的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其次,分析了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六大领域,提出以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培养区域国别人才。最后,在分析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和素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如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齐头并进、建设国际合作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基地,构建学术发展共同体等。

    2025年01期 v.13;No.48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

    常俊跃;刘兆浩;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现有文献,在梳理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尝试界定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构成框架,探讨了系统论思想对研究和实践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意义。对相关文献分析后发现,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可理解为,教育主体在一定思想理念指导下,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能够创造的教育条件所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关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样式,该模式主要涉及区域国别学学科设置、区域国别学专业设置、区域国别学课程设置等一级要素。希望本文能为未来进一步深化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构建由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层级要素构成的理论模型,为探索各要素在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实践中可能的设计及指导模型搭建与样式选择的思想等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13;No.48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及其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基于学科史与教育改革的双重视角

    汪帅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萌蘖期、内外求索的发展期和厚积薄发的繁盛期。外语学科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既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需求,也是推动新文科建设与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的时代趋势。然而,当前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及其人才培养仍不充分,产出可供智库建设的高水平成果较少。对此,外语学科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及其人才培养,既要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同时还应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2025年01期 v.13;No.48 26-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语言+”视域下外语学科区域国别课程的融合策略与实践探析

    刘川菡;

    本文旨在探索外语学科如何发挥其人文特色,培养具有语言优势的区域国别人才。首先厘清外语学科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与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在研究范围、方法和目标上的异同,进而考察当前外语学科区域国别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局限,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外语学科现有课程体系中有效融入区域国别问题导向。通过对国内20所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的系统调研可以发现,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传统语言文学课程与区域国别问题导向缺乏有机融合、对中国本土与日本研究的结合不够深入两个局限。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中国海洋大学日语专业在“语言+”融合性课程上的实践路径,重点分析该校如何通过设置“中日Z世代的语言与价值观”主题课程,实现“从语言现象解读社会文化变迁”的教学创新。实践表明,立足语言视角、强调问题导向的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向具有研究能力的区域国别人才转变。

    2025年01期 v.13;No.48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论坛

  • 老龄化社会中的“老年”探究——以日本退休题材畅销小说为视角

    童晓薇;

    退休对支撑日本“企业中心”社会运转的广大工薪族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同时,退休作为一种制度,以外界强制的方式提醒当事人从此进入老境,要求他们过上与老年“相匹配”的生活,使“老年”成为一种被标准化的规训,约束着他们的想法和行动,造成退休后“第二人生”的建构困难重重。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始,日本陆续出现以“退休”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不少作品登上畅销书榜,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热议。本文以退休题材畅销小说为视角,通过分析小说对退休者苦境和窘境的讲述,考察老年自我认知建立的特点与困难,反思老年的意义,为身处老龄化社会中的我们构建积极老年观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01期 v.13;No.48 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阅读史分析

    王瑞方;

    对于中国的外国文学接受而言,通过译介、欣赏和读解形成了其广义上的“阅读史”。分析川端康成文学的阅读史,可以看出外国文学在中国接受的某些规律性特征。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端康成文学在中国的读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一般文学”层面的读解,主要在于揭示川端康成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二是“日本文学”“日本人”“日本国”层面的读解,其指归是服务于国别研究;三是在互联网普及与新媒体技术发达的背景之下,川端康成文学的读解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弥散化的特征。可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阅读史,既是外国文学在中国阅读史上的一个典型,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文学接受与文化包容的一个侧面。

    2025年01期 v.13;No.48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翻译学研究

  • 政治文献成语日译中的具体化处理研究——以《二十大报告》为例

    胡小春;秦上;

    政治文献中的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处理妥帖,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本研究以《二十大报告》中的成语及其日语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认知识解中的具体化理论,观察政治文献中的成语日译,讨论译者的识解操作。研究发现,在对政治文献中的成语进行日译时,由于汉语和日语具有相近的语言文化背景,当目标语中存在对应成语时,则直接采用目标语中的成语作为译文;但在更多情况下,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并无直接对应,译者则基于认知识解操作,通过“具体化”处理手段,运用意译法等更为灵活的方法进行翻译,虽舍弃形式上的对等,却达到了内容上“忠实”的标准。

    2025年01期 v.13;No.48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折射”现象——以曹文轩作品的韩译为例

    孟阳;

    本文对韩国图书市场出版的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统计,将出版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曹文轩作为研究对象。站在文化翻译视角,分析总结其韩译的“折射”现象特征,借此探索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重要性。同时鉴于勒菲弗尔在文化翻译视角下提出的“折射”概念范围广且模糊,本文将其范围局限在文本变化最明显的“简化”和“显化”上,总结了青少年儿童文学中韩翻译的“折射”现象和特征。

    2025年01期 v.13;No.48 9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东北亚社会文化

  •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孙雷;石峰;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我国发展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战略抉择,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和话语表达,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一定要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同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2025年01期 v.13;No.48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明治时期新闻报道的清末赴日女留学生群像探析

    马小力;郭晓颖;

    清朝末年,在清政府维新派官僚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为接受近代教育而赴日留学的女性不断增加。她们或私费或官费赴日留学之举,不仅在国内轰动一时,也受到日本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日本明治时期的《读卖新闻》《东京朝日新闻》等新闻报道,分析清末赴日女留学生的群像特征,以此丰富清末女子留学史研究,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1期 v.13;No.48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