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外语研究

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左翼文学

  • 学术主持人语

    陈世华;

    <正>无论是在19世纪的欧洲,抑或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理解社会进程、历史演变与文化形态的重要理论基石,是时代性极强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是极具时代意义的课题。无论是思想意识形态还是文学艺术,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反映了特定阶级的诉求与利益。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既蕴含了阶级斗争的影响,也通过艺术化手法表现了社会冲突与矛盾。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及了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2025年02期 v.13;No.49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真空地带》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映射

    杨月;陈世华;

    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品《真空地带》讲述了无产者出身的木谷在军营和监狱中的人格挣扎,以及知识分子曾田对身份符号化和军国体制的反思与反抗,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视角下军国体制对个体的压迫以及无产者与知识分子的抗争情形,揭示了天皇制作为国家权力异化的根源,展现出作者野间宏对革命运动的关注和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对野间宏作品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战后日本文学批判精神的理解,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东亚语境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025年02期 v.13;No.49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泰东日报》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作用

    牟岱;

    《泰东日报》创建于清末民初,作为大连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第一家且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其创刊后于1918年至1931年期间,在东北地区较早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思想。本文在梳理《泰东日报》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事实史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泰东日报》在东北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作用:介绍了世界革命情况;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介绍了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了列宁主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思想,宣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事实证明,《泰东日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早期传播的主要渠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2025年02期 v.13;No.49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昭和初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表”与“里”——以1929年《改造》评论奖为线索

    向志鹏;杨伟;

    1929年宫本显治与小林秀雄同时获得杂志《改造》评论奖一事被视为日本昭和文学史上的著名事件。宫本显治的文章《败北的文学》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对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生涯进行了阶级论式的重构与批判,反映出日本昭和初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主流方向。小林秀雄的文章《种种构思》则以自我意识解析的批评方法,将矛头指向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浮于观念的公式主义倾向。通过克服二元对立的解读视点,进而将宫本显治与小林秀雄的主张视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化”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的“表”与“里”两个侧面,不仅能够明晰二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矛盾互补关系,更有助于深入理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推进运动的同时存在的“忽视现实”与“忽视理论”两类隐患,并最终暗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崩溃之后必然会出现的两种转向道路。

    2025年02期 v.13;No.49 2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质疑与抵抗: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警卫》解读

    孙延永;

    冲绳作家池泽聪发表在《琉大文学》第七号上的《警卫》通过主人公研三的经历,再现了战后初期具有冲绳人与美军基地警卫双重身份的冲绳民众在美军殖民统治下所经历的悲惨生活与伦理选择困境。解读文本中警卫们的伦理选择,理清他们伦理选择之因,对认识战后初期冲绳民众的战争观至关重要,但这方面的内容尚未在《警卫》的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发现:作者池泽聪通过主要人物研三与行雄围绕是否要射杀当地人的伦理选择,表达了对日本侵华战争性质的质疑,展现了对美军殖民统治冲绳的抵抗。池泽聪虽集中于批判美军的殖民统治,揭露其给冲绳民众带来的战争暴力,但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日本发动战争的逻辑,具有一定的历史反思价值。

    2025年02期 v.13;No.49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左联时期两岸左翼留日诗人诗学共同体的建构——以东京“左联”与“文联”东京支部为中心

    李薇;

    左联时期,两岸左翼留日作家无疑是中国左翼文学传播与话语构建的一支重要的域外“本土”力量,但学界尚未对其展开充分的研究。本文以东京“左联”与“文联”东京支部的文艺交流为例,考察两岸留日诗人如何借助域外语境和双方创办的左翼同人杂志开展诗学互动与话语空间共构,以再现东京“左联”留日诗人在异域语境下,在大陆和日据时期的台湾与日本之间进行文学交流的足迹,还原其为推进两岸左翼诗学共同体建构做出的艰辛努力和突出贡献,为抗战时期大陆和台湾左翼诗学共同体建构研究提供新参照和新视域。

    2025年02期 v.13;No.49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现代语言学研究

  • 汉俄双及物构式语义对比研究

    于鑫;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和俄语中的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对比。在这两种语言中,双及物构式的语义和形式基本相同,但在语义引申、使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基本构式义都是“实物传递”,并可以通过隐喻派生出抽象事物、行为、信息、名称等传递意义,汉语双及物构式还可以表示“获取”意义。构式压制在汉俄双及物构式中有不同的体现。该构式在使用时可以缺省某些构件,缺省动词的情况在俄语中更为常见。汉俄双及物构式的原型义动词“给”和дать具有相同的初始意义,但受不同语言结构特点的影响,它们的词义引申和语法化结果存在差异。

    2025年02期 v.13;No.49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计量分析的明治、大正时期日语二字佛教词语义变化研究

    郭桐琳;

    本文使用了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中纳言 CHJ明治大正篇Ⅰ杂志》的数据资料,采用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使用情况和语义变化两个角度对现代日语中源自佛教的15个表记和读法相同但语义发生改变的二字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词在该时期普遍脱离了佛教本义转用为普通语义。其中,在这一时期的主流语义随年份的推移多数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该研究的调查结果可对源自佛教词的语义变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13;No.49 7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外语教育与策略

  • 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角色转变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研究

    田秀坤;李寅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迎来了新文科建设和教育数字化的新时代,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检验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从新文科建设、教育数字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与新挑战,探讨了高校外语教师角色转变对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2025年02期 v.13;No.49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翻译学研究

  • 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韩中翻译领域的MTPE模式构建

    徐智;

    本研究在新文科视域下以实现AI赋能国际中文教育为目标,有机结合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探讨韩中翻译领域的MTPE模式构建问题。通过问卷调研、访谈和有声思维报告的方式,观察韩国中文学习者运用机器翻译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建构了系统性的《MTPE操作指南》。该《MTPE操作指南》以学生的MTPE能力问题为导向,从整合性与创新性的角度构建了“两种编辑”与“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的MTPE模式。通过对《MTPE操作指南》的建构与解释,旨在服务于MTPE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翻译素养,推动新文科视域下高端中韩互译人才的培养。

    2025年02期 v.13;No.49 10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美论”视域下汉语典故日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张洁;丁若莹;

    许渊冲的“三美论”翻译理论主张“意美、音美、形美”的美学追求,对于重在实现语言之美的典故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作为政治经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多语种翻译版本精益求精、准确到位,成为政治话语翻译的典范及“三美论”翻译理论的实践范例。本文通过自建汉日双语平行语料库并基于“三美论”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典故日译进行统计分类和翻译策略评鉴。研究表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典故日译充分体现了翻译中的“意美、音美、形美”特征,实现了语言美感的再现和再创造。如何在翻译中凸显政治话语的“三美”以便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典故日译为其他政治文献的翻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式。

    2025年02期 v.13;No.49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东北亚外语研究》征稿启事

    <正>《东北亚外语研究》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主要为高校日语、俄语、韩国语教师及相关语种的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和其他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刊发学术水平高、内容质量上乘的稿件。办刊宗旨:以东北亚外语语言学、文学及外语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刊发日语、俄语、韩国语为主的东北亚外语研究成果,带动东北亚外语研究水平的提高。主要栏目:现代语言学研究、外语教育与策略、文学论坛、翻译学研究、东北亚社会文化研究等。

    2025年02期 v.13;No.49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