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世华;
<正>无论是在19世纪的欧洲,抑或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理解社会进程、历史演变与文化形态的重要理论基石,是时代性极强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是极具时代意义的课题。无论是思想意识形态还是文学艺术,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反映了特定阶级的诉求与利益。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既蕴含了阶级斗争的影响,也通过艺术化手法表现了社会冲突与矛盾。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及了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2025年02期 v.13;No.49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月;陈世华;
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品《真空地带》讲述了无产者出身的木谷在军营和监狱中的人格挣扎,以及知识分子曾田对身份符号化和军国体制的反思与反抗,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视角下军国体制对个体的压迫以及无产者与知识分子的抗争情形,揭示了天皇制作为国家权力异化的根源,展现出作者野间宏对革命运动的关注和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对野间宏作品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战后日本文学批判精神的理解,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东亚语境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025年02期 v.13;No.49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牟岱;
《泰东日报》创建于清末民初,作为大连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第一家且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其创刊后于1918年至1931年期间,在东北地区较早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思想。本文在梳理《泰东日报》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事实史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泰东日报》在东北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作用:介绍了世界革命情况;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介绍了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了列宁主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思想,宣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事实证明,《泰东日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早期传播的主要渠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2025年02期 v.13;No.49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向志鹏;杨伟;
1929年宫本显治与小林秀雄同时获得杂志《改造》评论奖一事被视为日本昭和文学史上的著名事件。宫本显治的文章《败北的文学》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对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生涯进行了阶级论式的重构与批判,反映出日本昭和初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主流方向。小林秀雄的文章《种种构思》则以自我意识解析的批评方法,将矛头指向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浮于观念的公式主义倾向。通过克服二元对立的解读视点,进而将宫本显治与小林秀雄的主张视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化”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的“表”与“里”两个侧面,不仅能够明晰二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矛盾互补关系,更有助于深入理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推进运动的同时存在的“忽视现实”与“忽视理论”两类隐患,并最终暗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崩溃之后必然会出现的两种转向道路。
2025年02期 v.13;No.49 2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孙延永;
冲绳作家池泽聪发表在《琉大文学》第七号上的《警卫》通过主人公研三的经历,再现了战后初期具有冲绳人与美军基地警卫双重身份的冲绳民众在美军殖民统治下所经历的悲惨生活与伦理选择困境。解读文本中警卫们的伦理选择,理清他们伦理选择之因,对认识战后初期冲绳民众的战争观至关重要,但这方面的内容尚未在《警卫》的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发现:作者池泽聪通过主要人物研三与行雄围绕是否要射杀当地人的伦理选择,表达了对日本侵华战争性质的质疑,展现了对美军殖民统治冲绳的抵抗。池泽聪虽集中于批判美军的殖民统治,揭露其给冲绳民众带来的战争暴力,但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日本发动战争的逻辑,具有一定的历史反思价值。
2025年02期 v.13;No.49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薇;
左联时期,两岸左翼留日作家无疑是中国左翼文学传播与话语构建的一支重要的域外“本土”力量,但学界尚未对其展开充分的研究。本文以东京“左联”与“文联”东京支部的文艺交流为例,考察两岸留日诗人如何借助域外语境和双方创办的左翼同人杂志开展诗学互动与话语空间共构,以再现东京“左联”留日诗人在异域语境下,在大陆和日据时期的台湾与日本之间进行文学交流的足迹,还原其为推进两岸左翼诗学共同体建构做出的艰辛努力和突出贡献,为抗战时期大陆和台湾左翼诗学共同体建构研究提供新参照和新视域。
2025年02期 v.13;No.49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